南朝·宋·范曄《后漢書·肅宗孝章帝紀》。兇:兇年,指水旱災害及戰爭動亂等。這兩句大意是:節約用度,儲蓄財物,用來防備災害饑荒。無論一個圍家或一個家庭,如果沒有一定的物質儲備,就難以應付突然出現的困難。因此,平時就要注意節儉、儲蓄。這兩句可供引用論述克勤克儉、節約儲蓄的重要性。
南朝宋史學家 范曄 《后漢書·肅宗孝章帝紀》見宋·王安石《長安縣太君墓表》。這兩句大意是:衣著不求華麗,飲食不厭蔬菜。這本是王安石在墓表中贊美長安縣太君的話。這種儉樸的生活,在當今這個提倡艱苦奮斗的時代仍是可取的,贊美質樸無華的生活方式時可以借用。
北宋政治家、文學家 王安石 《長安縣太君墓表》春秋·孔子《論語·學而》。溫,溫和。良:善良。恭:恭敬。儉:儉樸。讓:謙讓。本句大意是:性格溫和,心地善良.態度恭敬,生活儉樸,待人謙讓。原話是孔子的學生稱贊孔子所具有的品德的.這種品德有利于鞏固封建秩序,因而為封建統治者所倡導,作為封建社會個人修養的典范。現在應該批判地繼承,在對敵斗爭中,在大是大非面前,是不能~的。
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,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 《論語·學而》《尚書·大禹謨》。克:能夠。邦:古代諸侯封國之稱。這兩句大意是:能夠辛勤地為國效力,能夠節儉地操持家政。這是兩句著名的格言,成語“克勤克儉”就本于此,意思是又勤勞,又節儉。現在常提的口號“勤儉建國,勤儉持家”即是繼承~而來。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。不僅因為我們國家目前還貧窮應該堅持它,就是將來我國成為先進富有的國家時也不應該丟棄它。
《尚書》 《尚書·大禹謨》戰國·荀況《荀子·富國》。足國:使國家豐足。裕民:使人民富裕。臧(cang藏):通“藏”。其余:指富余的財物。這兩句大意是:使國家繁榮富足的方法,是節約用度,讓人民富裕起來,并善于積蓄富余的財物。富國必先富民,這固然是重要時,但人民富裕了之后,還要注意引導他們勤儉節約、積蓄儲備,這樣才能增加社會財富,使國家繁榮昌盛。本名句可供闡述節約、積貯的重要性時引用。
荀況,戰國末期思想家 荀子 《荀子·富國》唐·李商隱《詠史》。歷:遍,一個一個地。覽:看,這里是考察的意思。前賢:指前代的明君賢臣。這兩句大意是:逐個考察歷代賢人浩國治家的經驗教訓,成功是由于勤儉,敗落是由于奢華。作者這首《詠史》雖題為詠史,實為傷悼當朝皇帝唐文宗而作。~二句是化用《韓非子·十過》文意:秦穆公問由余曰:“愿聞古之明主得國失國常何以?”由余對曰:“……常以儉得之,以奢失之。”這兩句詩概括力很強。“成由勤儉敗由奢”是一個普遍規律,“前賢”尚且無一例外,后人能不引以為戒嗎?
唐代詩人 李商隱 《詠史》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本議》。川源:大河的水源。實:充滿。漏卮(zhī只):有漏洞的酒杯。贍:足,充足。溪壑(hè賀):山中的溪泉深溝。這兩句大意是:酒杯雖小,如果有漏洞,就是大河的水源也不能裝滿它;山間的溪溝雖然不大,但水流不息,就是有如山海一樣多的水也不能灌足它。大河的水源,山海一樣多的水,可謂駭人,但這些浩浩蕩蕩的水流卻不能裝滿有漏洞的酒杯,也不能灌足長流的溪水,這說明了存在是有條件的,大與小是相對的。可用于說明事物的相對性,也可用以說明以節儉為本的思想。
漢代文學家 桓寬 《鹽鐵論·本議》